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余英時著
---ponder and sense---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余英時著
自2006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的漲幅高達258%,許多專業人士,如人民銀行、媒體、投資銀行,甚至李嘉誠及葛林斯班,紛紛指出中國泡沫化的危機。為了使市場降溫,人民政府提高了存貸款的利率、銀行準備率以及與美元間的匯兌波幅。存款的利率提高的幅度大於貸放款,一般認為是為降溫股票市場,但不減少對經濟活動所造成傷害。但是實際上利率在稅課後仍然是負值,所以影響十分有限。而提高與美元匯兌的振幅,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因為在過去人民幣從未升值至振幅上限,所以此動作主要是被認為中美經濟合作會議結束後的善意表示。因此市場的表現並未如預期有所緩和。
假若中國股票市場泡沫化,根據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由於中國的股票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只有近7%的人民持有股票,所以對於消費市場的影響有限,並不如一般想像會對一般人民的財富造成巨大影響。主要的股票持有還是以國營企業以及政府為眾,因此個人持有的比例更低。
股價變動對於消費者的影響有二: 第一是財富效果。若人民因為股市熱絡預期在未來會擁有更多的財富,而提高現在的消費,vice versa。但中國在市場飆漲的這一年內沒有顯著的減少儲蓄的比例,零售業的成長幅度只相對的伴隨所得的成長。因此如果人民沒有消費其資本獲得,那麼股市的衝擊影響理應有限。 第二,股價的變動會影響公司融資的成本。一旦股價高漲,企業容易籌得資金,並增加投資。但是中國的自我融資比例超過60%,營運利潤及銀行貸款占近20%,而股市融資約為10%。因此對於股市波動對於投資的影響不至於嚴重。
中國股市泡沫化主要的影響會是間接對消費者信心產生負面的衝擊以及促成全球的金融不穩定。一旦股票大量的賣出,消費者也會因為預期及心理因素降低消費,中國政府首先要面對的是那些因此失去學費的學生以及失去畢生積蓄的人民所促成的政治及社會動亂。另外,全球化下的金融市場彼此的連動性將無一倖免。今年二月,中國9%的股市跌停短暫的促成全球金融市場的下跌,所以要預備的也許是中國對於全球輸出的金融衝擊。